近日,陳女士帶10歲女兒在上海某主題樂園游玩時遭遇煩心事:孩子穿鞋身高超1.4米,脫鞋則未達標準,卻被樂園以“穿鞋測量為規定”為由拒絕兒童票優惠。相關視頻一經發布,便直沖熱搜。
過去,“1.4米以下享優惠” 的規則體現了社會對家庭的關懷,為無數家庭減輕了出行負擔。現如今,隨著國民營養水平提高,不少10歲孩子的身高已輕松超過1.4米。若仍沿用“身高線就是尺”的老辦法界定兒童優惠,本質上是對兒童權益的忽視,更是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表現。
若因“量身高”這樣的小事,讓孩子和家長寒心,實在得不償失。如何讓規則更貼合現實,守護每個孩子的童年?
新華社發 朱慧卿作
立法鑄基,給童心撐起穩穩“保護傘”。當前各行業的兒童標準混亂,鐵路按年齡、景區按身高、公交因地而異,這種差異讓家長無所適從。統一立法才能終結“同孩不同價”的荒誕現象,更能從制度上保障兒童平等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。建議明確12歲以下兒童統一享受優惠,畢竟年齡是客觀且唯一的標識,能從根源上避免“同歲不同命” 的尷尬。而身高,不妨只在游樂設施安全限制等特殊場景中作為輔助參考。商家也需在購票頁面、售票窗口顯著標注年齡規則,讓家長提前了然于心,避免現場因規則不清引發糾紛,破壞親子游玩的好心情。
科技賦能,為身份核驗打開“快捷門”。在數字化時代,技術早已為年齡核驗提供了便捷方案,關鍵在于是否愿意打破傳統、擁抱變化。過去,孩子在眾人注視下脫鞋量身高,不僅可能讓孩子感到尷尬,人工測量的誤差還容易引發爭執,既影響效率又破壞體驗。深圳地鐵的實踐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,取消身高線后,通過刷身份證或“粵康碼” 實現0.3秒快速核驗,客流反而增長12%。景區、樂園完全可以借鑒這種模式,對接公安身份信息系統,實現身份證、電子證件、人臉識別等多渠道核驗。
溫情兜底,讓規則長出關愛“軟觸角”。規則的本質是服務于人,而非冰冷的束縛。在實際生活中,孩子忘帶證件的情況時有發生,這時,一份有溫度的彈性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。商家不妨設立“臨界身高就低不就高” 原則,面對接近身高線的兒童,直接給予優惠,少一些斤斤計較,多一份通情達理;還可以在現場設置私密核驗區,避免孩子脫鞋測量的尷尬;培訓員工主動提供替代方案,比如通過家長手機調取電子戶口本、出生證明等,讓優惠政策真正溫暖人心。
新華社發 朱慧卿作
從踮腳量高的窘迫到掃碼即過的從容,兒童票標準的每一次進化,都在丈量著社會文明的刻度。讓規則追上孩子拔節生長的腳步,讓每個童年都被溫柔托舉,這才是兒童票優惠該有的模樣。讓年齡成為共識的標尺,以技術打通核驗的壁壘,用規則浸潤人文的溫度,愿每個孩子都能理直氣壯地享受屬于他們的權益,讓每個童年都被溫柔以待。(圖片源自網絡)(白茶)